臺灣因位處亞熱帶歐、亞與菲律賓板塊交界,遭遇颱風、地震之頻率相對較高,且近年因氣候變遷影響,易於地震後或颱風期間形成複合型水土災害,特別是暫存之堰塞湖可能因後續降雨等事件影響而導致下游其他衍生災害,尤須加強相關應變能力與人員之熟悉度,最有成效之方法乃實際操作演練。應用既有視訊防災會議之設備與環境為主,視情況適當聯合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屬機關或其他相關單位(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水利署防災中心、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等),對不同堰塞湖災情狀況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及所轄分署應變作業之配合與執行進行模擬操作,並將相關之標準作業程序與防災應變系統操作加入演練中。
有鑑於近年土砂災害之發生並不局限於特定區域,且災害規模亦漸趨擴大,因此相關災害應變與處置作為亦已不可墨守成規,因此近年相關防災演練,多有逐漸趨向具有「無腳本、不限時、無預警」等特性,而堰塞湖災害亦因其可能具有長延時、跨領域與跨轄管單位之影響特性,在災害應變時如何快速了解並利用相關單位之應變能量,方能有效率地進行災害應變,唯有相關人員確實熟識緊急應變作業之各項操作,從開始通報的程序、現勘規模的大小、警戒和疏散撤離等階段中,皆能確實掌握作業重點,才能迅速地並有效地辦理相關緊急應變措施,並提供民眾正確且快速之應變資訊。